close

【立夏】
立夏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,每年5月5日或6日,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「立夏」。《曆書》記載:「斗指東南維為立夏,萬物至此皆長大,故名立夏也。」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,炎暑將臨,雷雨增多,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。
立夏與立春立秋立冬一樣,是標誌四季開始的日子。立夏之時便是夏天開始的時刻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說:「立,建始也。夏,假也,物至此時皆假大也。」這裡的「假」,即「大」的意思。實際上,若按氣候學的標準,日平均氣溫穩定升達22℃以上為夏季開始。







今日立夏,暮春依依遠去,杜鵑哀哀送別,

台灣沒什麼應節吃食,雖然有句諺語說「立夏補老爸」,卻不知要吃什麼,我也沒見過有人給老爸送補,只約略聽說,南部人立夏吃「蒲仔麵」(瓠瓜麵),宜蘭人則吃甜麵條。
(台灣南部習俗還是有的,出嫁的女兒要準備豬腳麵線帶回去給娘家的父親吃,這種習俗稱為:「立夏要補老爸」,老一輩說早期是吃瓠仔麵,但是後來變成台灣'常見的補品,豬腳麵線,不過後來都簡化成市場買回來,也不見得是女兒準備了!)

中國南方卻很重視立夏,這一天,蘇州人會以櫻桃、青梅、小麥祭祖,叫做「立夏見三新」,酒館也會送酒釀和燒酒給熟客吃,這叫「饋節」,頗有人情味。當日還要吃海螄、饅頭、麵筋、白筍、芥菜、鹹鴨蛋以及蠶豆,都是初夏新上市的旬物。

無錫人也有「立夏嘗三鮮」,還分樹三鮮、山三鮮和水三鮮,吃枇杷、青梅、蠶豆、蒜苗、鱭魚等物,漁米之鄉方物豐盛,趁新吃鮮更美味。蘇浙和兩湖,則有吃「烏米飯」之俗,用烏臼葉煮汁,浸糯米後蒸食,據說可防蚊袪毒。不過,這都是古早之事了,現在不知還有沒有。

立夏食俗,一在嘗新,二在防病,有時令和公衛的雙層道理。由於衛生與時疫,古時的夏季,其實比冬季凶險難捱,所以《禮記》說,「是月也,日長至,陰陽爭,死生分。」夏日苦熱多毒,令人吃睡不安,這叫「注夏」(注又作疰或蛀,身體不健,猶如樹遭蟲蛀)。為防注夏,有的地方立夏吃李子,有的煮麥豆加糖,有的甚至讓小孩吃貓狗食。

夏日多瘴,所以蘇杭又有「秤人」之俗,立夏之日,「家戶以大秤權人輕重,至立秋日又稱(秤)之,以驗夏中之肥瘠。」(顧祿《清嘉錄》)我們現代人呢,入夏前卻急著減肥。在路上和地鐵裡,看到白肉橫陳,滿眼是纖體和美白廣告,就知道夏天快來了。~分享自fb蔡珠兒~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洪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