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
向瞋恚微笑――如何對治瞋?
瞋恚是三毒之最,過患非常嚴重。經論中有許多對治瞋恚的觀念與方法,只要以般若為導,依教奉行,你也是無瞋大悲的阿閦佛接班人!
■ 梁金滿

瞋時人醜陋,故對瞋微笑。 
我常觀呼吸,不迷失自己。

長年在西方推動正念禪法的一行禪師,以這首詩偈提醒大眾,當瞋恚生起時,首先要觀察呼吸,把念頭從「我們以為的痛苦製造者身上」移開;並像照鏡子一樣,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。他把憤怒比喻為房子著火,「當房子著火時,我們需要首先逃離烈火,然後設法滅火。」 一行禪師建議人們透過行禪,配合呼吸默念偈子,直到自然而然地面露微笑。他說:「微笑中,我們知道怒火已經轉化為理解和寬容。」

瞋恚就像火一樣,會使我們失去清涼的智慧。除了上述的方法,在佛教的修行德目中,還有哪些對治瞋恚的方法?又該如何落實在生活的每一個當下,隨時對治它,使瞋恚火漸漸息滅?

一、親近善知識,聞思修正法
就根性而言,瞋心重的人是「智增上」,因此得遇正法,進而依法奉行,對瞋行人而言,是非常重要的契機。尤其若能在善知識引導下,依循正見抉擇法義而行,將能逐步邁進解脫煩惱的道路。

《長阿含經》記載:「又有眾生多於瞋恚,不捨身、口、意惡業。其人於後遇善知識,得聞法言,法法成就,離身惡行、口、意惡行,生歡喜心,恬然快樂,又於樂中,復生大喜。」可見善知識對瞋行人具有關鍵的影響力,能使他們聞法修學以後,遠離身、口、意的惡行,恬然快樂,生大歡喜。

什麼樣的人是瞋行人的善知識呢?《中阿含經》有一則譬喻,說明瞋恚重的人遇到善知識以後的情況:瞋行人就像遠行委頓、生了病卻求助無門的孤獨旅人,而善知識則像心懷哀愍慈念,適時給予妙湯藥、美食的醫生及照顧者,幫助旅人恢復身心健康。同樣地,瞋行人也因善知識的細心照料及教導,而令身、口、意清淨,到了身壞命終之時,將不墮地獄惡趣。

二、慈悲觀
許多經論都提到,凡是瞋恚心重的人,應修慈悲觀,又名「慈心三昧」。聖嚴法師曾說,「慈悲觀是從慈心不瞋恚而進入平等大慈悲之大菩薩行的初門。」法師在《禪鑰》一書中依《坐禪三昧經》教導慈悲觀,分為三個階段,逐段觀想:

第一階段「慈及親愛」,應當推想觀照,自己的親人愛友,由近而遠,由少而多,希望他們也都能像自己一樣;希望他們每一個人都能如願,不論是以自己的力量協助他們離苦得樂,或求他人的力量,使他們離苦得樂。如此繫念不停,不作他想,若起異想,及時回到慈悲觀的方法上來。

修成第一階段之後,接下來要擴大慈悲觀的對象範圍,「慈及中人」。方法跟第一階段相同,只是當在自己的身心獲得種種快樂利益之時,也願一切與己非親非怨的人,都能獲得。也可以說,當親愛者有苦難時,自己固然要施予救援協助;當一切非親非怨的人有苦難時,自己也當施予救援協助。縱然未能採取實際行動,心中確存有深厚的慈悲心。

在修成慈及親愛、慈及中人兩階段之後,才可以開始修習慈及怨憎。方法與第一、二階段所修者相同;不同的是在自己獲得身心種種快樂利益之時,既願一切親愛者都能獲相同的快樂利益,也願一切非親非怨者都能獲得相同的快樂利益,並希望一切怨憎仇家敵人都能獲得相同的快樂利益。

聖嚴法師指出:「統一以上三階,實則便是當以平等心慈悲對待一切眾生。……一切眾生都曾經跟我們有過人際關係,也可能將來會跟我們產生很好的關係。甚至今日的怨家,正好就是成就我們修行的菩薩。因此我們對任何一個眾生應抱有平等的慈悲心,利益眾生,並願同與眾生早離苦海。」

仔細來分,四無量心的「慈無量心」能對治瞋心;而「悲無量心」對治害心;「喜無量心」對治嫉心;「捨無量心」對治欲界的貪瞋,是化解瞋恚的重要修行方法。

(更多內容請見2012年12月《人生》雜誌352期「阿閦佛教你不生氣」)





  • 問:剛剛因工作起了瞋恚心,我也知道我在生氣,可是實在無法透過方法去解除,很煩惱。

    答:好:試試「救急」的方法:想要瞬間轉變念頭,聖嚴法師常勸人念佛,「因為當瞋恨心生起時,念『阿彌陀佛』、『觀世音菩薩』的聖號,或是其他的佛號、咒語,就能把瞋恨的情緒轉移到念佛、持咒或是念菩薩聖號的清淨心念上。能夠這樣做,久而久之,瞋恨心自然而然就會轉為清淨心了。」

    〈普門品〉也告訴我們:「若多瞋恚,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,便得離瞋。」透過繫念佛菩薩的果德,生起見賢思齊之心,進一步向自己人格的內心下工夫,調伏瞋心。

    因此,下一次當你想要罵人,或是恨人恨得牙癢癢的時候,不要控制你的情緒,就念一句「阿彌陀佛」或是「觀世音菩薩」;即使一時忍不住還是開口罵人,罵出來的那句話也是佛號。這樣不但憤怒、瞋恨的情緒會漸漸地減少,而且還養成了經常念佛、念菩薩聖號的習慣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洪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